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Home | Login | Mail | Net

180座高炉退出!5000万吨炼铁产能压减!中国钢铁为何做减法?

来源:超级船东资讯  编辑者:小雅  发布时间:2025-7-24

近期,外媒发布《研究:中国须削减钢产量以达全年脱碳目标》,对中国绿色钢铁发展予以关注。据笔者了解相关情况后发现,中国钢铁行业在低碳转型进程中展现出了系统性推进路径 ——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落地,已构建起清晰且可操作的发展框架。

我国绿色钢铁发展有明确政策指引,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

目前,我国正通过多重举措推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减量提质:以电弧炉产能置换实现年增1000万吨短流程炼钢产能;明确钢铁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需达到25.2%-70%;推动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全面推进行业反内卷,规范发展秩序。一系列行动协同发力,助力钢铁行业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转型压力:全球对比下的中国差距

研究数据显示:

电炉钢占比:据有关统计,2021年,我国电炉钢占比为10.7%,达到近10年峰值;2023年回落至9.7%。目前,我国电炉钢占比在10%左右。远低于美国70%左右、欧洲50%左右、日本30%左右的电炉钢占比,与”十四五”规划的15%占比目标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产能利用率反差:中国高炉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的85.6%升至2025上半年的88.6%,同期的电弧炉利用率却从58.9%降至48.6%。

产量结构固化: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10.05亿吨,其中约90%是用高炉生产。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将决定中国钢铁能否如期实现绿色转型。

这背后,是中国钢铁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绿色变革——


电弧炉炼钢加速布局:

产能置换推动年增1000万吨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正通过产能置换稳步推进电弧炉发展。自2024年年初以来,中国钢铁企业持续稳步推进可持续钢铁生产产能建设项目。

根据2024年1月-2025年6月的数据,通过设备全部或部分更新、产能扩张及新建工厂等项目,电弧炉产能预计增长约1000万吨/年。期间,上海及福建、云南、安徽、浙江、广东、江西、河北、江苏、贵州等省份的13家工厂新投产了电弧炉。新电弧炉容量在70-150吨之间,其中100吨以下的装置主要用于合金钢生产。新增产能中,超半数(54%,约564万吨/年)来自七家工厂的产能置换项目。这些工厂淘汰了所有炼钢设备,利用释放的产能指标安装了一系列新电炉设备。

典型案例:

浙江誉鑫实业:2024年6月投产了一座140吨电弧炉(产能110万吨/年)和一座140吨LF精炼炉。取代了两座70吨电弧炉(总产能110万吨/年)以及一座120吨和一座90吨LF精炼炉。并配备达涅利集团为该电弧炉配备了ECS连续废钢加料系统,提高了熔炼原料选择的灵活性。

新余钢铁集团:通过安装一座130吨电弧炉(产能100万吨/年)、两座130吨LF精炼炉、一座130吨VD炉和两台方坯连铸机,对其炼钢综合体进行升级,以实现可持续生产。作为产能平衡关停措施,该厂淘汰了两座50吨电弧炉(总产能100万吨/年)。

宝钢上海宝山基地:一座150吨电弧炉(产能为120万吨/年)取代了原7号和8号两座150吨电弧炉。再加上原9号电弧炉,当前合计产能为200万吨/年。新建150吨电弧炉已于2024年6月投产。


绿电强制消纳政策加码:

钢铁行业面临

25.2%-70%绿电比例要求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2025年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钢铁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的区间范围为25.2%-70.0%。

这一规定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意味着钢铁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电力消费的变革中来。

领先企业实践:

首钢迁安钢铁:迁安市拥有全流程钢铁企业6家、钢铁深加工企业24家,近几年当地钢铁企业绿电购销量持续增加。2024年,当地的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采购绿电超过8.5亿千瓦时。

河钢集团据官微报道,河钢正逐步形成“两电一储”绿色电力格局,2024年全年市场化购买绿电13.47亿度。


超低排放与创A行动:

140家钢企完成改造

河北实现全面创A

在政策方面,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多项政策举措接续落地。十年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出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庭和企业节能降碳改造。

在末端治理方面,中国钢铁行业取得显著进展:

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40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

环保创A行动:中国钢铁看河北,作为钢铁大省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2024年12月26日,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到55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实现在产钢铁企业全面创A。


高炉炼铁总产能持续压减

氢冶金助力“双碳”目标加快实现

自进入“十四五”以来,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控取得显著成绩。通过炼铁产能减量置换、粗钢产量压减等措施,全国高炉数量和高炉炼铁总产能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高炉数量共减少180座左右,减少幅度达到21.2%,限制类高炉等落后、低效产能大量置换退出;高炉炼铁总产能共压减0.5亿吨,压减比例约5.5%。自2020年以来,全国生铁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仅2023年出现小幅上升。相比于2020年,2024年生铁产量降低3578.7万吨,降幅达到4.0%

“十五五”时期,我国炼铁装备将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其中,氢冶金开发与示范应用成果显著。

宝钢湛江建成百万吨级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示范项目,2024年实现连续满负荷生产。

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开发出基于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技术,于2023年5月建成投产60万吨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示范项目,至今已稳定运行近2年时间。

中国钢研开发出纯氢多稳态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和中试示范工程,实现60天连续稳定生产运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鞍钢集团开发出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创新技术,于2024年完成1万吨/年中试线建设和首次热试试验。

建龙赛思普开发出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在乌海建设运行国内外首套氢基熔融还原生产线,并实现稳定生产。


政策加码"反内卷":

从无序竞争到优质供给

近期,国家层面密集释放信号,剑指钢铁行业低价竞争与产能过剩风险: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7月18日工信部表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将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近日,中钢协召开钢铁工业规划部长会,要求坚持严控增量与畅通退出,研究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防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持续加剧,着力破除“内卷式”竞争

7月19日至20日,第十届陕晋川甘钢企高峰论坛上,中西部钢企就破“内卷”形成共识。大家认为,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破“内卷”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将为实现区域钢铁产业有序、有质、有效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措施落实到位,也将为中国钢铁行业破“内卷”做出积极示范。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政策正从"单纯控产能"转向"质量与效率并重",为绿色转型创造健康市场环境。

从电弧炉、绿电、氢冶金的路径突破,到"反内卷"政策重塑行业生态,中国钢铁行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关键节点。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中国“双碳”承诺,更将重新定义全球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在此过程中,中国的钢铁企业必须要坚持做精做细做强,才能在这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